發(fā)布日期:2019-06-20
科學家展示器官芯片。 圖片來源:Kevin Monko
看上去就像細胞無規(guī)則聚集在一起的一個小球,在顯微鏡下卻內有乾坤。這些實驗室中培養(yǎng)的迷你器官有十分復雜的結構:腎臟上的微小細管、大腦皮層或腸道內的精妙褶皺。
現在,借助3D細胞培養(yǎng)技術,科學家已經能夠在實驗室里制造出多種類器官,包括肝、胰、胃、心、腎,甚至乳腺。這些多細胞結構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器官,但已經成為研究人類發(fā)育和疾病的理想工具。
隨著科技進步,類器官技術在生物醫(yī)學研究中開辟了前沿領域。例如,該技術能對來自特定患者的細胞進行抗癌藥物測試,但仍有問題需要解決,其中包括類器官的生產、控制及其微環(huán)境分析等。
近日,《科學》推出特刊,對類器官的設計和應用、下一代類器官及芯片上的器官技術進行了討論。
“類器官的生長和發(fā)育與人體器官非常相似,但又足夠小,可以放入皮氏培養(yǎng)皿中。類器官可以讓研究人員以更真實的方式反映人體內部。但隨著它們的發(fā)展,類器官可能更難控制,而這種可變性可能會對研究的精確控制性質產生影響。”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工程系生物工程學家Dongeun Huh告訴《中國科學報》。
精妙設計
雖然類器官在結構上可以模仿許多臟器內部的精細結構,不過,它們和真正的人體器官有許多不同之處,其中最重要的是缺乏血管系統,而血液對于維持人體器官的生長發(fā)育和正常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。因此,類器官只能永遠處于迷你和簡單狀態(tài)。
類器官是由成體器官或多能干細胞衍生而來的多細胞結構。由于這些類器官反映了器官在最初數周和數月內的生長,因此能幫助研究人員識別這些過程中出現的“小故障”。
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借助胎盤絨毛中的細胞培養(yǎng)出了“迷你胎盤”。這種被稱為類器官的實驗模型能長期存活,具有遺傳穩(wěn)定性,還能分泌相關蛋白質和激素,與正常的孕早期胎盤十分相似,甚至在妊娠測試中呈陽性反應。它將為研究早期妊娠打開一扇窗,幫助深入探尋妊娠失敗及相關疾病發(fā)生的原因。
辛辛那提兒童醫(yī)院發(fā)育生物學部發(fā)育生物學家James M. Wells團隊及合作者,利用人類多能干細胞培育出腸管狀組織,并加入生長因子,成功啟動了相關基因代碼,促使細胞發(fā)育形成人類結腸類器官。移植到實驗鼠體內發(fā)育6~10周后,這一類器官的形態(tài)、結構、分子和細胞特性等都與人類結腸相似。
“你能看到先天性缺乏在自己眼前的培養(yǎng)皿中發(fā)生。”Wells說。
不過,Wells也表示,目前類器官設計面臨的挑戰(zhàn)是將細胞的復雜性以可控的方式轉化為類器官,從而實現組織功能的有序組裝和獲取。“我們一直在討論如何通過基于工程的‘描述方法’設計下一代類器官,以控制裝配、形態(tài)形成、生長和功能等。”
用工程“敘述”類器官
控制類器官發(fā)生的工程學原理在于敘述工程學的“共識主動性”。辛辛那提兒童醫(yī)院醫(yī)療中心的Takanori Takebe表示,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昆蟲生物學中,用來解釋群居行為,是一種間接交流的形式——個體間的前后關系、環(huán)境和相互依賴的協調,受其過去行為的間接影響。
類器官的動態(tài)多細胞自組裝需要將這種共識主動性因子轉化為工程驅動力,而這并不是典型組織工程概念的共同目標。Takebe提到,科學家將這一概念解釋為與歷史或記憶緊密相關的自組織生物系統,即細胞群的形態(tài)發(fā)生行為不僅受到當前條件的影響,還受到之前事件的影響。
換句話說,生物的自組織來自于細胞間漸進的局部相互作用,這些細胞最初是由環(huán)境波動造成的無序系統,后來被正反饋放大。
而在生物系統中控制生物歷史(或“故事”)得益于基于多種進化工程驅動原則的整體設計策略,涉及組織工程學、合成生物學、生物制造、生物材料和計算模型等。其中,器官芯片技術是一個備受矚目的方向。
Huh表示,盡管類器官能比芯片器官技術更準確地建模人體,但類器官會以高度可變的方式發(fā)育,令人難以進行對照控制。
芯片上的器官
Huh的研究重點是創(chuàng)造芯片上的器官:用人類細胞制造的特殊微型裝置,模擬器官的自然細胞過程。Huh實驗室設計了一些芯片,可以模擬胎盤和肺部疾病的功能。
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、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林炳承團隊,利用微流控器官芯片技術突破了人工腎模擬的限制,開發(fā)出新一代人工腎,包含腎小球、小球血管、腎小囊、腎血流、腎尿流等10種結構和功能上的仿生設計,可以完整模擬整個血液凈化過程。研究人員利用該人工芯片腎在體外鑒定出順鉑可導致腎小管毒性、阿霉素導致腎小球毒性,實現了藥物的體外腎毒性分型。
中科院廣州生物醫(yī)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在接受《中國科學報》采訪時曾表示,器官芯片或許能夠取代動物實驗,成為一種頗具前景的研究手段。
而對類器官與芯片器官技術進行整合,或有助于類器官更好地應用于生物醫(yī)藥領域,例如對無法在人體中進行測試的場景進行測試。
“我們能非常精準地用芯片器官裝置控制在微環(huán)境中的細胞,并將類器官的真實生理情況與芯片器官技術的對照和復現性結合,研發(fā)出一種更先進的系統,后者能兼收并蓄兩者之長。”Huh說。
此外,Wells認為,下一代類器官培養(yǎng)還應重視整合關鍵細胞類型,這些細胞類型在很多器官中共享,如血管、淋巴管、神經、基質細胞和免疫細胞。在器官發(fā)生的情況下,血管細胞類型和神經細胞可以分別產生,并在胚胎器官發(fā)生期間,在接近它們正常到達的時間內被引入形成類器官。
這一方法能將血管引入大腦和肝臟的類器官,將間神經元和小膠質細胞引入大腦類器官,以及為腸道類器官提供一個功能性的腸神經膠質叢,控制其蠕動。
相關論文信息:
DOI:10.1126/science.aaw7567
DOI:10.1126/science.aaw7894
《中國科學報》 (2019-06-20 第3版 國際)來源:中國科學報